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25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21篇
民族学   41篇
丛书文集   426篇
理论方法论   62篇
综合类   1569篇
社会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122篇
  2013年   74篇
  2012年   148篇
  2011年   198篇
  2010年   147篇
  2009年   143篇
  2008年   127篇
  2007年   177篇
  2006年   163篇
  2005年   135篇
  2004年   104篇
  2003年   139篇
  2002年   138篇
  2001年   84篇
  2000年   55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在文化大冲撞、大变革的背景下,隶书的创作与传统汉隶有了极大的区别。当今的书法家通过对传统隶书的大胆“扬弃”及对隶书以外其它各种载体书写形式的借鉴与揉合,极大地丰富了隶书在笔法、结构、章法等方面的表现形式,形成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2.
李觏所著《易论》十二篇,不仅标示出宋代易学义理之端绪,且反映出其坚持自身的学术个性及提倡以《周易》阐扬儒家学理的用心所在。李觏之易学重经世、重人事。他治《易》不徒托空言,将学《易》、解《易》及用《易》看成是一门观察人事兴衰,社会治乱的大学问,突出了《周易》作为经世之书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3.
李觏与佛教     
李觏佛教思想具有双重性,既有排佛的一面,也有容佛的一面。排佛主要表现在两个领域,一是以经济建设、财富积累和社会秩序为内容的物质领域,一是儒家礼治伦理领域;容佛主要表现在对佛教某些教义、佛教教化功能的肯定。李觏佛教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其特点,是颇有启示的。  相似文献   
4.
李觏倡导礼让和礼治,主张传播儒家礼学以压制佛道两教。李觏痛感同胞对佛寺道观过度热情,对孔庙祖庙反为冷漠。他的理想社会是有祖端无寺观,让人们免除佛道诱惑。他谴责儒者失职,让佛道两教乘虚而入民心。他排斥僧、道于士农工商四民以外,并罗列了佛道两教十项害处。  相似文献   
5.
论李觏的诗     
李觏的志节与境况,决定了他的论诗主张,其诗按内容大致可分为六类:交游、时事、咏史、咏物、写景、咏怀。颇受皮日休、韩愈等人的影响,又有所不同,这种同与异和宋诗风貌的形成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简说李觏     
李觏一生从事教育工作,尤其注重平民教育。他想要改革北宋的朝政,因为他未得机会进入仕途,所以无法实行自己的改革主张。胡适说李觏是王安石思想先驱,理由不充分。说曾巩是李觏的学生也无史料依据。关于李觏对孟子的非议,却反映了李觏对孟子的特殊看法。  相似文献   
7.
文章在查阅文献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就抚州市区内李觏的遗存和历代祭祀情况作简要、客观的记述介绍,为李觏的研究者提供资料参照,其中,“龙马书院”过去少有提及,尤为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8.
李清照的词作 ,无论是就其思想还是就其内容而言 ,都处于当时的主流文学之内 ,为时代所限 ,她本人也不具备当代女性那样强烈的自我意识。但在男性作者占绝大多数的宋代词坛上 ,李清照的女性身份及其词作的女性视角和话语 ,使她的作品具有了独特的历史价值 ,在真实地展现女性生命体验这一点上 ,又具有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另一境界。  相似文献   
9.
贾平凹和池莉塑造的女性形象具有很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的出现,反映了男性本位主义立场与女性本位主义立场的矛盾。贾平凹的作品体现了很浓重的男权意识,作品中的女主人公或被男性欣赏,或依附于男性,她们无论被作者赋予怎样的性格与命运,最终都失去了自我的主体性。而池莉作为新写实派的代表人物,文学创作比较贴近现实生活,她的作品多是从女性视角出发,用自身独特的感受来描写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形象,描画她们勇于同命运抗争的自主性格和自主意识。  相似文献   
10.
在辛亥上海光复过程中,光复会第三号领袖人物李燮和的功劳最大,但他在随后争夺沪军都督时首先被排挤出局,则是他自身诸多不足所造成的。李燮和在辛亥上海光复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计个人名利得失、顾全革命大局的高姿态值得大书一笔,这是整个辛亥革命史上的一个亮点。后来的国民党官方史学家们以李燮和后来参加“筹安会”为口实,刻意贬低李燮和在上海光复中的作用与贡献,是站不住脚的,也是不足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